资讯
政策
公告
服务商
发文单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地区:云南省/昆明市
发布日期:2025-04-10
4月3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云南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情况↓↓↓
县域经济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发展“三大经济”的重要载体、是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保障。加快实现省强民富业兴,关键在县域、潜力在县域。近年来,云南各县(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2024年,云南112个县(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3%;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的县(市)有4个,比“十三五”末增加3个;超过200亿元的县(市)有31个,比“十三五”末增加11个。
3月24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省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配套印发了《云南省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就业分类分级指导和赋能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推动新时代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按照因地制宜、产业支撑
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强县富民的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以富民为目的
从5个方面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路径
提出了27条工作措施
主要内容如下
聚焦特色优势做强产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定位及部分县(市)沿边实际,区分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文旅名县和口岸强县4个类别分别明确各类县(市)的发展方向、路径。其中,支持以农业为主攻方向的县(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支持以工业为主攻方向的县(市)加快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支持以文旅为主攻方向的县(市)创新旅游业态、宣传推广品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支持以口岸经济为主攻方向的县(市)发展落地加工产业、提升通关效能、增强市场活力。
促进就业创业扩容提质。支持经营主体稳岗扩岗,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容量;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就业结构;加大创业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鼓励和引导重点群体返乡就业创业,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统筹硬件软件补齐短板。支持县(市)园区、物流等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升级和燃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提级升档;优化县城医疗、教育、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供给;依托现有自然山水脉络,塑造县城特色风貌,提升县城品质。
推进城乡融合深入发展。以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辐射带动乡村,以县域为整体一体化构建城乡空间体系、一体化建设基础设施、一体化配置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治理水平。
协同改革开放增强动力。持续深化财政、土地、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强化产业、招商引资、人力资源等领域县域间和对外交流合作。
《云南省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就业
分类分级指导和赋能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主要内容如下
↓↓↓
《方案》结合县(市)主体功能区定位、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比较优势等,将112个县(市)分为了农业县、工业县、文旅县和口岸县4个类别。其中,宾川、勐海、澜沧等34个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气候适宜、特色农业优势突出的县,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安宁、楚雄、砚山等38个有资源支撑、工业基础较好、环境承载力强的县(市),以工业为主攻方向;大理、景洪、腾冲等28个山水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特、文旅资源丰富的县(市),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攻方向;瑞丽、勐腊、河口等12个区位优势明显、布局有口岸或重点通道、具有较好的对外交往基础,边境贸易活跃的边境县(市),以口岸经济为主攻方向。
在分类基础上,结合各类县(市)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特点,进一步明确有关县(市)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就业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措施,并从相关政策资金、项目、试点、人才等方面各有侧重给予支持。
下一步,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共同抓好《意见》和《方案》的贯彻实施,合力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一是点面结合。省级每年有针对性指导、帮扶一批县(市),推动加快发展;州(市)加强对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
二是比学赶超。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监测分析评估,鞭策激励各地竞相发展。
三是典型引路。总结推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就地就近就业等县域经济发展典型经验做法,引领带动全省互学互鉴。
发布会上
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一起来看
培育口岸强县是云南省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请问云南省商务厅在支持口岸强县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口岸强县的重点任务是发展落地加工、提升通关效能、增强市场活力。云南省商务厅认真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招商大会精神,坚持“小切口”谋突破,把优化口岸贸易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与企业需求、行业特点、地方禀赋有效衔接起来,创新推出强口岸贸易的政策举措。
在发展落地加工方面,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出台云南《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落地加工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二是推动落地加工产业发展。实施对落地加工企业厂房建设、改造、租用、设备购置、国内段物流费用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培育本地企业开展落地加工,吸引外地企业到边境地区投资兴业。在云南“单一窗口”上线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企业管理等特色应用。
在提升通关效能方面,一是坚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化改造同步推进。逐步将快捷通、在途监管、5G智能单兵查验、一站式通关、非经营性运输工具管理系统、人脸全景画像系统等技术融入到口岸硬件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全过程。二是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实施“两步申报”“两段准入”“铁路快通”等便利化措施,对五类矿产品和原油进口实行“先放后检”,对边民互市进口落地加工企业的商品实施“直通式”通关。扩大“运抵直通”“场场联动”通关模式应用至河口公路、铁路口岸,将鲜活产品“附条件提离”拓展至全省陆路边境口岸。
在增强市场活力方面,一是强化边民能力建设。加强对边民的政策宣传和解读,引导规范发展边民互市贸易,推动边民参与进口、运输、装卸、经营、加工各环节,推动边民合作社与落地加工企业构建稳定的供货关系,培育边民职业经理人,推动“边民变电商”“边民变达人”。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引导商业银行为边民提供交易资金贷款服务,实施对边民贷款的贴息政策。三是强化改革创新。创新“边民互市+合作社(互助组)+落地加工企业”等多种发展模式。推广“多地备案、多区交易”的改革试点,加强经验交流和宣传推介,引导边民积极参与边民互市。
去年河口瑶族自治县县域经济主要指标数据中,口岸的数据特别亮眼,呈现出人货两旺的景象。请问主要有哪些经验做法?
2024年,河口县坚持以口岸经济总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分别增长37.7%和51.6%,增速均位居全省沿边口岸首位;出入境人员569.42万人次,蝉联全省对外开放口岸首位;县属外贸企业进出口总值增长75%,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外贸贡献率超过60%。主要采取了以下4方面措施:
推动口岸通关从“翻箱倒柜”向“智慧机验”转型升级。货检方面,北山公路口岸作为全省第一批“智慧口岸”项目试点终验投运,实现国门安全、经贸往来、口岸运营、城市管理“四位一体”指挥调度及“多贸合一”验放,货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缩减至10分钟内。旅检方面,南溪河口岸联检楼建成投用,布设客流高峰实时预警系统、智能引导机器人等设备,启用旅客自助通道,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从河口口岸通关,单日出入境最高人流量超2万人次。
推动外贸商品从“低货值”向“高货值”转型升级。纵深推进以“两到底一平台”为重点的跨境物流体系改革,全面推行口岸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开设中越农副产品“绿色通道”服务专窗,为外贸企业降低单车次物流成本10%以上。抢抓释放历次中越联合声明红利,实现全国陆运首票进口越南鲜食椰子、全省首票药食同源商品砂仁、越南燕窝制品进口首单等多个“首单首票”顺利通关,全年新增22种进口商品,榴莲、中药材等高货值商品成为外贸新增长点,河口现已成为全国第四大榴莲进口地,进出口中药材居全国边境口岸首位,进出口农产品占全省的46.7%,居西部地区口岸首位。
推动边民互市从“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升级。在前端改革先行一步,主动适应全国边民互市改革趋势,先试先行出台《河口县深化边民互市贸易发展改革的若干措施》,有效保障边民互市“整进散出”改革平稳落地。在中端交易坚守初心,聚焦“边民增收”,创新实施“基层党组织+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互助组+边民+国有平台公司+市场主体”边民互市模式,带动本地备案边民人均收入增长130%,并向红河州49个边境村推广。在后端贸易拉长链条,创新边民互市“多地备案、多区交易”模式,带动红河州内其他边境县开展互市贸易和落地加工;在省内率先采取“一企一策”“一品一议”模式,推动互市贸易向落地加工延链,服务全省首家冷链落地加工企业落地,全年落地加工企业产值增幅达99.7%。
推动跨境电商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转型升级。河口县以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为核心,构建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为企业提供跨境物流、海外仓储、产品出海等“一站式”服务。坚持多种业态齐头并进,在稳住9710存量的基础上扩展9610和9810增量,实现葡萄、草莓、石榴等红河州特色单品以跨境电商模式走俏海外,全年鲜葡萄出口增长71.8%。用好现有3个国际直播区,推动跨境电商“展仓播”一体化发展,跨境电商直播销售额近亿元,园区交易额连续位居全省四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前列。
《意见》提出“促进就业创业扩容提质”,全省人社部门将采取哪些举措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互促共进?
去年以来,全省人社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的工作要求,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做好以人引企、以人兴业这篇文章,协同有关部门一体推进产业强省、企业兴省、就业稳省,持续提升县域就业承载能力,全省农村劳动力县域内就业850.27万人、同比增长1.41%,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顾好家。
下一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以贯彻《意见》为契机,着力发展县域经济促就业,着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互促共进。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聚焦就业优先导向健全政策机制。以制定贯彻就业优先战略、落实重点领域就业支持计划为统领,协同推进《就业促进条例》等立法工作,主要是完善三个机制:就业影响评价机制、资金支持保障机制、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明确一个评价内容,就是将城镇新增就业、重点群体就业等核心指标纳入县以上党政班子绩效评价重要内容,制定促进就业先进地区分级分类激励实施办法,完善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机制,凝聚抓就业的工作合力,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就业带动力。
第二,聚焦县域经济特点扩大就业容量。围绕云南打造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文旅名县和口岸强县,结合各县(市)资源禀赋优势,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动了发改、工信、农业、文旅等部门,研究制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十个一批”行动计划,即高原特色农业稳定一批、旅居云南带动一批、口岸强县吸纳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园承接一批、返乡兴乡引导一批、劳务品牌促进一批、就业帮扶车间保障一批、创业扶持扩容一批、技能提升巩固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结合实施“人社工作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促就业”行动,“一县一策”规划发展目标、细化支持举措,推动各县(市)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聚集发展、就业提质扩容。
第三,聚焦人力资源开发做强服务支撑。云南是劳动力资源大省,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围绕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解决好“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问题。一是建强“四位一体”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好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一体化信息平台,促进就业供需对接、数字赋能;二是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用3年时间培训300万人次以上,其中补贴性培训150万人次以上;三是深入实施“创业云南”建设三年行动,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创业街区、社区、村落,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全面推广“云岭创业贷”,加大金融助企稳岗扩岗力度,企业最高可申请5000万元的专项贷款,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云南这次出台的《方案》采取了分类分级指导,赋能创新举措。请介绍一下农业类的具体分类标准。针对不同类别的县(市)提供了哪些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如何确保这些政策的具体落实?
第一,科学分级,精准定位发展目标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核心指标,将全省34个以农业为主攻方向的县(市)划分为两类。一是农业优势县(20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0亿元及以上。这类县已形成较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具备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基础,其核心任务是进一步做强主导产业,提升科技含量,推动全产业链升级。二是农业强基县(14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低于50亿元。这类县产业潜力尚未完全释放,重点任务是挖掘特色资源、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加速提升农业发展实力。
第二,靶向施策,全面激活发展动能
针对两类县域的独特性,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精准的赋能措施。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形成优势县引领突破、强基县蓄能赶超的发展格局,全面激活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动能。
一是农业优势县主要聚焦“强链提质”。具体而言,为符合条件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等项目提供省级农业专项资金。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施农业实际资产性投资,若满足条件,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将给予一次性的奖励与补助。此外,还大力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农业产业强镇的建设;积极助力高标准农田的新建与改造。
二是农业强基县突出“筑基培育”。具体而言,对于符合条件的提升农业规模化程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同样提供省级农业专项资金的扶持。结合县域财政的实际情况,支持强基县申报中央资金,新建与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水利工程。此外,还鼓励开展涉农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持续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领域的技能提升与增收工作等。
第三,构建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为确保政策见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采取以下机制强化保障。
一是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根据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标,对首次突破50亿元的强基县在各项政策中给予更大倾斜支持。
二是培优扶弱机制。每年将从农业优势县中筛选2个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县,指导制定“一县一行动计划”,打造行业标杆;对发展成效不明确的农业强基县,帮助分析存在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难点堵点。
三是监测调度机制。建立县域产业数据库,每季度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特色经济作物、农民收入等县域经济发展重要经济指标开展监测,掌握农业类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时优化调整政策。
四是责任清单机制。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将对照《意见》《方案》责任分工,进一步压实处室责任,细化农业农村部门相关事项的申报细则、操作规程、落实措施等,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地。
下一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将通过生态化转型、设施化升级、高效化驱动、共享化融合“四轮联动”,全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请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于培育文旅名县有什么考虑?
省委、省政府将培育文旅名县列为发展县域经济四类产业强县之一,充分彰显了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按照《意见》要求,全省将重点建设大理、景洪、腾冲等28个山水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特、文旅资源丰富的文旅产业县(市)。
在培育文旅名县的工作中,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把准持续健康发展方向,聚焦五个重点,把文旅名县培育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体验场景。
守红线促开发。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对文旅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确保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紧密衔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补短板强基础。实施“景区强基焕新计划”和“小城计划”,提升改造一批A级旅游景区,推出一批宝藏小城和烟火乡村,进一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设施。
抓融合强创新。坚持市场化原则,持续做强旅居云南、生态旅游、户外运动、研学旅游等业态,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构建多元共生的文旅产业生态。
精管理提品质。开展县域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文旅市场综合监管,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树品牌强宣推。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精心打造“一县一IP”,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的文旅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县域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牵头制定《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 打造旅游消费升级版的若干措施》并将于近期发布,计划通过打造旅居示范项目、举办文旅促消费活动、实施景区门票优惠、开行旅游列车和主题航班、推出信贷优惠产品等措施,深挖文旅消费潜力,这些配套措施将向文旅名县倾斜。
下一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按《意见》部署的文旅名县培育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如何通过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澜沧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深度贫困县,2020年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了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县“一步千年”的历史性跨越,2021年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坚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因地制宜立足澜沧资源禀赋优势特色,科学定位建设特色农业强县的发展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茶产业为支柱,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2024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81亿元,同比增长4.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强化科技支撑,在量质双升上取得新成效。依托中国工程院、上海黄浦区以及阿里巴巴帮扶优势,发挥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专家团队以及澜沧科技特派团科技力量,联合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着力培育一批支撑澜沧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以及专业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2024年末,全县种植茶园面积45.15万亩,实施茶园提质增效3.88万亩、有机转换及认证1.97万亩,实现茶叶综合产值89.92亿元。
抢抓重大机遇,在品牌建设上取得新提升。紧抓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重大机遇,将茶产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组织开展普洱景迈山春茶开采节、斗茶大赛等系列活动,持续做好“普洱景迈山茶”“澜沧茶”“澜沧邦崴茶”公共区域品牌建设,不断打响“世界的普洱·中国的茶”这一文化品牌。与茅台集团联名打造“普茂号”普洱茶品牌,与广州八马茶叶发售“云上景迈”“鼎和景迈”等茶产品。成功入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4年度茶业重点县域”名单。
聚焦重点领域,在引领带动上取得新突破。立足澜沧县农业资源优势,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不断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做市场,中心企业做加工,小微企业做基地,加快茶产业提质、增效。2024年末,全县共有各类茶企业211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各2家,澜沧古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普洱茶IPO第一股;各类茶企业辐射带动全县20个乡(镇)、6.3万户、29.4万名茶农,茶农仅茶产业收入就实现户均增收4.2万元。
下一步,澜沧县将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通过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十五五”规划,把茶产业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深挖茶产业的潜力,启动景迈山茶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普洱景迈山茶”公共区域品牌影响力,力争2025年茶叶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全力写好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三茶统筹”的大文章。
近年来,景洪市旅游热度持续飙升,文旅助推景洪市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请介绍一下景洪市如何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近年来,景洪市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康养旅游旅居目的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诸多“国字号”荣誉,连续7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是“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更是无数游客魂牵梦绕的心之“象”往。去年,5700万旅人用脚步丈量这片热土,857亿元文旅消费印证着西双版纳的独特魅力。今年春节,346万游客共赴暖冬之约,单日最高有5.22万旅人搭乘中老铁路穿越雨林,西双版纳机场以1815架次起降、27.09万人次吞吐量奏响增长53%和59%的“双响炮”,这些具象的数字,正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炽热的注解。
夯实文旅项目根基。秉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理念,打造白象沙滩、神石康养大观园、勐巴拉嘎洒温泉度假区、歌朗河、孔雀宫等文旅重点项目,2024年全市签约文旅项目16个,落地项目11个,完成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努力让每个文旅梦想家都能在文旅文创、康养旅居、景区提升等领域找到投资热土。2024年全市新增经营主体30626家,其中文旅类21012家,告庄西双景年接待2048万人次,白象沙滩推出半年就接待50万余人次;《傣魅》《象之心》等剧目在蛇年新春一炮而红。
推动文旅示范建设。泼水节的水泼洒出跨境文旅走廊示范区,澜湄艺术节奏响六国笙歌。大渡岗的万亩茶山与攸乐古茶山的云雾交响出三产融合的乐章。傣医药的千年智慧在康养理疗中焕新。37万游客掀开基诺雨林秘境的神秘面纱。“北象南归”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2024年,游客平均在景洪停留3.25天,过夜游客日均花费1148.13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预计从17.3%提高到50.8%;旅游相关行业税收达6.3亿元,同比增长6.03%。
弘扬传统文化魅力。坚持“以文彰旅”,19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为行走的文化基因库,锻造出1个省级非遗工坊、孵化出4个市级文化传承基地。《陶》《梦》《织幸福》《基诺新娘》《火牙象》等15个文艺作品让千年傣韵焕发新生。
发展康养旅居产业。聚力当好旅居云南排头兵,编制《旅居产业发展规划》,举办雨林景洪“旅居季”系列活动。49万“新景洪人”平均在景洪90天,他们深居于曼贺纳、曼峦站等乡村宿集,静躺在寻梦傣庄的傣家露台,感受这份中国暖都旅居慢时光。景洪市正致力于打造潮汐式城乡旅居服务体系,让每位旅居人都将景洪当作“第二故乡”。
打造文旅景洪品牌。小象“景景”和孔雀“洪洪”这对城市IP跃上傣锦、化作茶饼、融进贝叶经的纹路,100余种创意结晶在景区、机场、高铁站等各个文创伴手礼中心舒展身姿。全年650万元的文创市场回响,是面向全球的雨林生态文创请柬。
2025年泼水节将于4月13日—18日隆重举行,诚挚欢迎四海宾朋投身北纬21度的西双版纳温暖拥抱,到“有水的地方”泼洒欢笑祝福,到“大象的家乡”续写创业华章。
砚山县在构建绿色铝全产业链过程中有哪些创新经验?未来将如何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砚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力践行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绿色铝谷”的工作安排。
自2019年10月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项目落地砚山以来,砚山县围绕铝水100%就地转化和推动铝材100%就地精深加工,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全力推动绿色铝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初步形成“阳极碳素—绿色铝—铝水初加工—铝精深加工—铝运用—再生铝”的全产业链集群。2024年,全县实现铝产业产值476.7亿元,同比增长52.7%,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514.8亿元的92.6%,占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铝产业产值的57.2%,占全省铝产业产值的30.8%;铝产业直接带动7200余人实现就业,其中脱贫户653人,同时带动全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到1.3万人。在铝产业带动下,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6.2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排全省第1位。
在具体实践方面,砚山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打基础、强配套,抓实园区建设。砚山县累计投入59亿元用于铝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报批土地7205亩,完成场平7144亩,建成日供2.4万立方米生产生活用水、4.6公里园区道路、500千伏天星变和园区管道天然气等工程。
引龙头、延链条,优化产业格局。依托“链主”企业,全力打造绿色低碳、集聚集约、链条高端、竞争力强的绿色铝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引进企业17家,签约铝产业及其配套项目27个,计划投资409.4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500亿元。
降能耗、增效益,突出创新发展。坚持一体化设计,通过场内专车运输铝水原料直供下游企业,年节约标煤超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同时,推动“铝电联动”,规划建设分布式光伏90兆瓦,年节约标煤4.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81万吨。2024年铝产业合金化率达88.5%,较传统铝锭模式增值超20%。
优服务、提效能,厚植发展沃土。园区项目建设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方案、一套机制、一抓到底”的工作推进机制和全程帮办代办机制,推动签约项目早落地、在建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产。“链主”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65天、从开工到投产仅用195天。
对未来规划,在下步工作中,砚山县将进一步巩固绿色铝产业优势、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2025年实现绿色铝产值550亿元以上,力争2028年超过1000亿元。同时,实现直接就业1.8万人,带动就业7.2万人,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抓实要素保障。持续加大用地、用电、用气、交通、物流等要素保障,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打造“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打牢基础。抓实招商引资。聚焦绿色铝产业集群发展,持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着力引进一批能耗低、产值高、见效快的精深加工项目,力争2025年铝产业合金化率达93%。抓实节能降碳。引导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智能制造设备等提升生产工艺及产品附加值。抓实企业培育。推动工业企业成长升级,扎实推进“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不断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请介绍一下云南培育工业大县有哪些具体措施?
最新出台的《意见》对培育工业大县作了安排。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实实在在地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践行“一线工作法”。与州(市)县深度捆绑,厅里已经成了包保服务工作组,准备与州(市)县(市、区)高效联动,当好智囊、参谋、推手和帮手,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上下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同责共担。
做好产业规划布局。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谋划产业布局,做到产业发展协同。省级层面,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重点推动以铝铜为主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以铟铂锗为主的稀贵金属新材料、以磷锂资源优势为主的新能源电池、以中药材精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以智能装备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5个具有云南标识度的特色优势产业。
集中火力支持产业。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筹安排资金,全力支持重点产业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的撬动作用。今年的资金申报已经开始,下一步,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围绕这些产业发展需要,会同各地“一对一”研究分析,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提出务实管用的举措。
上下联动抓好招商。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产业链图谱、产业链布局图,招商引资项目库、目标企业库,发展优势清单、要素保障清单、政策支持清单,着力研究清楚县区到底需要什么、优势是什么、推动企业投资的商业逻辑是什么,然后上门招、精准招、有效招。
另外,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还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以“搭平台、帮企业、促发展”为主题,为各地搭建好平台,通过举办“政银企融资服务对接活动”“云南制造工业产品供需对接活动”等,实实在在帮企业解决一些问题,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链生态,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昆明市财政局 关于征集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第三批转型项目的通知
关于开展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项目中期评估(第二批)的通知
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关于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
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项目验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昆明市公安局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昆明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